莫干论剑 装配式建筑革命来袭,短时间内一系列政策涌现没有给企业更多的适应期?
特约主持人 高宏杰 旭辉集团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专家 、江苏城乡建设技术学院装配式建筑学院执行院长
----------------------------------------------------------------------------------------------------------------------------------
高宏杰:
这次会议非常的精彩,作为下午的第一场论剑,为了大家提提神,请各位要发挥一下,我也知道有几位是论剑的“老司机”了,作为主持人,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给各位带来精彩的观点和看法。当然讨论之前先说两点,第一个,我们可以摆明自己的观点,君子动嘴不要动手。有有请我们的方鸿强方总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吧。做一个论述。各位有反对意见也可以立刻反驳!
方鸿强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
方鸿强:好的,非常高兴和大家交流,去年我作为辩手参加了莫干论剑,这个非常好,我们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我们要谈一些观点,第一我们讨论的题目是什么?
高宏杰:今天的题目就是标准化,国家对于装配式的政策,汹涌而出。是不是给开发商做好足够的准备,观点是有和没有。不知道您的观点是有没有预留好时间呢?
方鸿强:我自己首先认为,大家可以看到,马云讲的很好,现在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时代有很多的抱怨,其实很多人的抱怨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多的机会。因为有抱怨才会有机会。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出现了很多的技术和政策,各个企业准备好了吗?我自己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是很多企业自己很快准备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准备的几个内容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上午我们听了欧阳总的介绍,非常的精辟,说了很多的内容,有很多的时间表,实际上我们国家装配式建筑是什么时候开始呢?2016年开始的,我们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化建筑管理若干规定那次,那次会议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7年来第二次开的会议,当时提出力争10年左右的时间新建建筑的比例不低于30%,积极发展木结构建筑等等。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里面没有说到混凝土三个字,大家看到这个文件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政策的文件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步是引导目标型的文件,第二步是进一步推广型的文件,第三步是基础实践标准型,一共三种类型,在装饰市建筑城市管理规定这个文件是我们国家的引导目标型的。第二个政府工作报告,讲到打理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质量等管理标准。这就是实施型的。我们现在居住建筑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是属于基础型的,从16年到目前我们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可以看到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齐,企业掌握的好的人都走在了前面,现在对企业来说,有些人在吃肉,有些人在捱揍,为什么有些人老吃肉,有些人老捱揍呢?不是事情难做了,而是挣钱的游戏规则变了。
高宏杰:刚刚听到了方总的三个表述,政策有三个层次,给企业的时间已经足够了,我们看到李总已经把话题拿起来了,看到是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也来听听李总的观点。

李永会 梁志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港源设计院 副院长兼总设计师
李永会:
政策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但是好多企业究竟有没有准备好,我自己认为还有一点欠缺,实际上给我们的时间很短,16年出台的政策,18年开始上,2025年实现一个基本目标。我觉得这个时间,尤其对中国的现状而言并不是那么现实。就一个构件厂里面,他投入一个大的PC构件厂要上千亿。投入很大,投资很大。而且他的产品能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还是有待讨论的话题,包括构件的标准化,模式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所以标准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标准准备好了,把这些构件运用到实际应用当中去,还欠缺一些实际的研究,谢谢。
----------------------------------------------------------------------------------------------------------------------------------

阎虹旭 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工程与技术管理中心技术负责人
阎虹旭:
首先对一个跨时代的企业来说,在现代化的建造方式上一定要提高品质,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还有减少两个方向,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效能的依赖。两提两减,是现在的方向。也是一个企业体现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对于万科来说,当时我们为了推出全装修的产品做了实测实量,现在也被诸多同行所效仿。第二个就是在10年前装配式建筑还没有成型的时候我们已经去了日本、新加坡学习了现金的经验。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再回到政策层面,上海作为一个装配式先行先试的试点城市,这个城市的装配式政策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概分三个阶段,11年之前就是一个企业自主的探索期。其实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包括一些政策,11年到16年之间是一个政策的发展期,在这段时间里,政府密集推出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正确均精准的指向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成本的维度,包括出台了很多财政补贴的奖励,面积的奖励等等。第二个就是进度的维度,我们施工到主体,结构的一半的时候就可以预售了,主要是解决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度。16年之后进入了强制的推广期,也就是出台了一个61号文,强制所有的项目在拿地开工的时候都要做40%的预支率的一个强制的要求,其实政策发展是有时间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给了企业充分发展的空间。针对目前很多省市,最近密集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作为一个企业经营来说究竟是踉跄接招还是胸有成竹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准备。第一个方面还是要培养优秀的合作伙伴,以万科为例,在18年上海,苏南和杭州三家,他们PC构件需求的方量大概是13万方,5年后我们预计上海区域会达到90多万方的这么一个体量,如何锁定优秀的合作伙伴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思考方向。第二个就是在建造过程当中进行一系列的质量管控,比如说现在很多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定需要一些过程的管控,进行质量的管控,防止形成系统性质量的风险。第三个就是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体系内外交流的环境,这样对于一个企业健康的发展,以及面对非常复杂的形势的外部条件的前提,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

马红军 品宅装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研发官
马红军:
应该说杭州万科也是比较大的。也是标杆,我觉得刚才主持人说的这个话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清楚是正方还是反方,不是政策有没有给企业足够的准备时间这个议题,不是有没有时间准备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敢不敢做的问题。只有做的问题,不是准备的问题。否则没有政策是永远准备不好的。比如说刚方总提到的,我记得2015年的时候我们差点就在上海万科城落地全钢结构的全装配的住宅,最后其实不是准备的问题,而是没敢做。更多的是结构方面的准备,内装没有什么可以准备的了,要做早就可以做了,最早我们08年第一个做业内第一个装配化的住宅下面的时候已经开始做了,但是那时候做的人太少了,还没有形成工业化,因为工业化需要零部件的基础,零部件需要工业生产的规模,没有很多人做这件事的话,就很难体现出工业生产的优势了。好象是摆脱了对员工依赖的方式,反而更不能适应市场了,这就是敢不敢做的问题,原来业主管理精装修这样的事,特别是工业化内装,有点隔靴搔痒,你想做,但是行业里面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供应链没有这么多的零部件可以用,反而传统的做法,有无数的资源和无数的做法,所以说很难,我觉得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如果没有人先行跳出来做是永远准备不好的,所以我们就开始自己做了,原来是找合作单位,甲方找乙方来做,后来发现没有人做,或者做不好,我们就撸起袖子自己干了。过去做产品管理的,建筑工业化的,有万科的,景瑞的,恒大的,好几家开发商的同事,其实都有一点自己干的意思,现在行内的第一个全装配化的,内装商品住宅,按我的视野应该是上海青浦的一个项目,400多套,今年8月份就全部交付了。包括第一个全装配化的长租公寓,在杭州。如果没有很多人来参与,可能到了明年也不会出现,所以我的观点是没有人可做准备的,有人干自然就会出现吧,谢谢!
----------------------------------------------------------------------------------------------------------------------------------

樊骅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宏杰:所以不是有没有准备好,而是敢不敢做,讲到青浦在座有一位更有发言权了,宝业集团内外兼休,混凝土PC也做,精装修也做,我们请樊总讲述一点他的观点吧!
樊骅:第一个,平时从事的工作其实跟装修行业也有一点接触。但是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我也在装配领域里面做了一点事,就请我过来辩论一下吧,我还是回应今天主持人说的这个议题,我觉得很多企业在做的过程当中有一些问题,抱怨,或者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所有的问题和实践当中碰到的困难,折现出来就是现状,我们的现状就体现在两个地方,就是我们困难的点,我们的梁思成大师在1969年的时候就提出三化了,其实德国、法国、奥地利,60、70年代就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始干了,但是我们还是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我们今天所做的事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做的事,到今天还没有做好,我觉得大的问题在于,第一个就是标准化设计,我们缺乏真正的标准化设计,包括装修,包括主体,可能以前做传统的装修施工已经做习惯了,过程当中缺乏了标准化设计,就自然缺乏了我们的模式化,对接工程,工业化生产,我很支持国家出这个政策,国家推这个过程当中,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等。名词也在不断的变,说明我们的管理高层也在不断的思考。我只是个人的见解,因为我们国家产业建筑工业化没有任何抓手,政府在推的时候不知道哪个才是建筑工业化。提产业化就更困难了。建筑装配化就是第一步,能落到工业化的点上来。可能有一些反对的意见吧,我作为从业者,国家没有推的话,永远见不到国内的设备行业会去做这种装配,永远也见不到一些小企业去购买国外的激光设备专门做一些工具、模具之类的工作。也永远见不到我们产业部门的转型。这样就会制约我们的发展。在座各位应该有体会,我们可能在座有很多部品件的生产商买的设备都非常先进了,实际上我们做的产品在设计层面上是缺乏的,我们更多是在仿别人的东西,仿出来,我们觉得有了,但是这个东西的升级换代需要协同,这样就会碰到很多瓶颈,包括另外一点,今天来学习,体会也很深。今天我们觉得BIM跟装修的结合,品牌做的很好。如果没有装配式的理念去推进的话,BIM是永远不会落地的。如果还是以现交或者传统的装修方式的话,永远落不了地。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国家在做装配建筑政策的推进工作的。另外我想补充一点,装配的这个政策不是2016年就突然出来了,其实1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过会了,10年之前07、08年的时候万科已经在上海大量的尝试了。通过一些企业的尝试和推进,也形成了合肥、沈阳、上海、深圳等等各地各自的做法,这些企业的引领也是形成行业发展的基础,最后我想表达的就是叫装配式建筑还是建筑工业化,或者未来建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能不能真正从设计环节到生产环节,到运输的环节,到施工的环节,真正转型,真正做出高品质的减少浪费,节约能源的高品质的产品吧。

马靖 乐宜嘉家居集团董事长
马靖:
三点,过去10年我们做了三个阶段的事。第一阶段是传统装修,第二阶段是小后厂的建材类的切割,部品的半装配化。我们正在做的事是今年下半年主推内装的装配式体系。在全国重点市场进行项目实验地的落地。第四阶段我们要做全网信息化。全网信息化的落地将让我们的装配式内装从设计到施工过程,到部品的4.0生产,以及我们的全系统的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解读。这是我们正在从3.0时代到4.0,也希望我们的房地产商朋友能够给我们这样的合作机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地产商去拥抱和推动中国装配式装修的快速发展。第二点,我们希望全装修专委会在忠莉秘书长的带动下能够让更多的全内装工业化的部品企业齐头并进,我认为一个内装工业化的完美呈现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和简单的模式。而是多个部品厂家完美的把部品的极致研究和产品的极致才能呈现出完美的状态。第三,这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这是对中国的新一代,新社会能够有重大推动的事情,我呼吁在座的所有的部品厂家和地产厂家共同加快这项政策的快速落地,谢谢各位!
高宏杰:
其实装配化从设计、生产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完美的整合才是更美好的体现。下次我们再找机会聊吧,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组委会给了这次机会和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