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介绍 | 活动报道 | 嘉宾简介 | 莫干论剑 | 高峰对话 | 评价标准
段岩:房企内装工业化的探索之路
大家非常好,我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国情,中国的老龄人口的数量早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日本。面对这么庞大的老龄人口,我们国家提出的养老政策是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这里面有很多养老机构的发展和远远跟不上年龄化速度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觉得消费能力和价值观念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父母,如果让他住到养老机构去的话,我们的父母应该是接受不了的,我们自己应该也接受不了,中国人的观念讲究前20年看父敬子,后20年看子敬父,好不容易到了看子敬父的时候了,要他住到养老院,我肯定接受不了。但是未来我和先生住到养老院的话,我儿子肯定可以接受,这就是未来的养老的归宿,所以在价值观念上,接受养老机构还有一定的时间来过渡。另外一方面在经济能力上,60后老了之后是真正有能力也有价值观念接受养老机构的服务的。但是到他们老还有将近10年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里我们把适老产品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3代同堂的居家养老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父母在家里能够更安全,更健康,更容易,更简单的生活。这是我们探索居家养老产品的出发点。所以在办公室的旁边做了一个居家养老产品的研究用房。
现在大家也不是最终的成果,只是一个改进的过程。跟大家简单提一下,这个研究用房我们采用了装配化的内装方式实现,从天花到墙壁到地面都是现场拼装完成的。面积大概是100平米,5个工人15天的时间完成的。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整体的安排并不是很紧凑。我们看下来,如果是一个合理紧凑的安排的话,基本上10天的时间可以完成。那么我们传统的精装工艺,做这样一套房子,基本上是在80—90个工,还不算技术间歇。但是装配化的工艺基本上是没有技术间歇的。所以速度上装配化工艺有很大的优势,也不需要像传统工艺特别复杂多样的工作。这些都是装配化内装的优势。但是一个新的东西肯定也有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我们也希望在后续逐步改善。这里稍微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品宅,打一个小广告,配合研发的工作是特别不容易的,又辛苦,难度又大,而且没有经济效益,所以特别感谢配合我们研发的小伙伴。
时间有限,我尽量把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和功能做一些分享。玄关的位置我们设置了开场的换鞋凳,其实看起来很普通,但是是有玄机的。普通的换鞋凳都是平时放在下面,要用的时候还要拉出来。弯腰拉出来这对于老人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希望尽量减轻他的负担,让他用更方便的方式完成他的动作。换鞋凳下面的空间也是有功能的。除了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常穿的当日鞋,大家自己也可以试一下,起立做动作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后面有一个开放的空间的。有这样一个空间能够更好的帮助老人助力起身的动作,帮助他维持平衡感,如果没有这个空间的话,他也能起来,但是就要加重他的膝盖和小腿的负担。其实下方还有一个隔板,有了这个隔板,下方的进深和上面是不一样的,下面的进深大概是在300左右,因为我们换鞋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样会把鞋踢到特别里面的位置,你下次还要够出来。所以隔板可以让鞋正好停留在下次很容易勾到的位置。再看看右边的旋转鞋架。其实他并不能增加收纳的容量,但是如果把他转出来,第一老人,视力不好的时候,可以借助外部环境看的更清楚。第二个,我转出来的时候,要拿到最上面的鞋的时候,我的身体基本上可以不弯曲,但是如果把他放回去,按常规鞋柜隔板的设计,我要拿同样的鞋要弯腰90度才能拿到。按照这些设计其实可以减少老人身体负担,能够让他生活的更轻松一点。
这是厨房,虽然是开敞,但是两侧有门,可以达到封闭的状态,满足中国人的烹饪习惯,他也是方便轮椅老人的进出。水盆的下方做了一个可以拉出来的作为座椅使用的移动下柜。因为老人肌肉和骨骼的变化,不能长时间站着或者弯腰,如果让他们坐着工作,他们会觉得更轻松,我们也通过这个设计让老人坐着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如果把凳子撤走,也是轮椅老人可以进入的空间。其实我们对老人进行入户访问的时候,100%的受访老人,不管什么样的身体状态,都把有尊严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也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卫生间下面也是可以抽出来做椅子的。有很多正常年龄的女性也希望可以坐着完成洗漱的工作,可能因为女性清洁护理的时间比较长。马桶间除了马桶扶手还做了另外一个尝试,希望能把扶手跟一些功能做结合,我们希望扶手能够更多和置物台以及其他的功能结合在一起。隔板下方的小白钮是马桶冲洗的按钮,可以省去老人回头弯腰冲洗的动作。这些动作对老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淋浴也是坐浴的方式。老人房的尺度和次卧的尺度有很大的不同。老人喜欢分床而居,至少保证一侧在床边的距离应该在900,保证轮椅老人上下床的需要,所以老人房的尺度和次卧的尺度要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衣柜和床在同侧的设计,基本上进深就在4米2,床在同侧的话面宽就要做到3米6,那边一个小的部品也是帮助老人够到上面高的衣服。
说到精细化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就想系统的跟大家解释一下,其实所有的设计都是从老人的身体机能的变化出发的。人老了之后发生意外的频率特别高,使用轮椅老人的比例也会增加,面对意外的时候老人很有可能会来不及反应,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同时老人年纪大了之后动作幅度会变小,能够到的高度也会下降很多,同时因为腰肌劳损不能长时间的站立或者弯腰,同时视角变小,视力也会退化的很厉害,所以老人需要的照明比正常人需要的照明高很多,同时他也不喜欢使用液晶面板,我们访问的老人从来不用家里的液晶面板。所以针对老人的设计一定要更健康,更方便他才会使用。后面针对刚才讲的这些老人的特点,其实我们在设计上都做了一些重点的考虑,比如说因为他容易发生意外,所以整个房间的尺度上我们最先考虑的是担架的尺度,而不是轮椅的尺度。
我们希望担架能顺畅的到达老人需要救援的空间。我们也做了特殊的设计,比如说报警按钮,一些按钮你按了之后家里并没有反应。老人按了之后也不知道信号有没有发出去。好一些的小区物业可能会来查看。但是如果老人已经倒下去了,就没有办法开门了,或者子女不在家的话,没有人开门,救援都不可能真正发生。
我们也做了一些解决方案。等一下有一个小视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初步的印象。然后就是无高差的设计,正常老人对高差也会来不及反应。会造成危险。所以需要做特殊的设计,但是设计是环环相扣的,你要保证没有高差,随之而来的排水等等一系列都要改进设计了。和高度相关的。所以厨柜的高度,窗户扶手的高度都要做适当的降低。
像照明,除了控制照度,我们在研究用房里专门做了老人需要的照度和正常人需要的照度,除了照度的增加上还应该注意防眩光的设计。另外针对老人的智能化设计,一定要简单便捷,其实我们的房子是特别智能化的房子,基本上不用任何按钮就可以完成对房间里这些基本使用功能和设备的控制,但是其实我们在使用上还是保留了机械的触控面板,因为老人最喜欢的始终是这种机械的方式,虽然并不需要,但是我们还是在墙上保留了最传统的方式。而且都不需要和电线相联的。最后用一个小视频形象的总结一下我刚才的分享。谢谢大家!